忍者ブログ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當女性遇上科學,會發生什麼?

當女性遇上科學,會發生什麼?
2004年9月,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聯合發起,一個“為投身科學的女性”而設立的獎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一次頒獎。10年來,已有86位青年女性科技人員獲此榮譽。
這是一個與時間談判的群體。為了在顯微鏡下找到驚心動魄的細胞、為了千萬次演算數學公式後迎來的曙光,也為了撰寫論文、記錄實驗數據,她們要盡量減少在梳粧臺前、廚房中、育嬰房裏的時間。
一邊是科學,一邊是生活,她們要做一個高超的平衡者。在喧囂和浮躁中,走近這些年輕的女科學家,一種單純而活潑的生命狀態讓人肅然起敬——科學因為生活充滿生機,生活因為科學更加豐富。
科學,可以更“好玩”
“只要是你著迷的事情,怎麼會覺得苦?”35歲的顏寧平靜地說。這位不滿30歲即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博導,35歲榮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科學超人”,研究的是結構生物學中最難的領域——膜蛋白。
旁人看來枯燥無趣的膜蛋白結構,在她眼中有著不可比擬的美麗:“當你把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個納米大小的蛋白質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結構,並放大幾億倍之後,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這些美麗的構造如何行使復雜的功能,你就會忍不住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原本有些苦累的研究工作因為熱愛而變得充滿樂趣。顏寧和學生們在八聚體的蛋白質結構上,描上中國的太極八卦圖,使研究內容“細胞凋亡體”與古老的哲學命題渾然一體;她還給一類蛋白起了個有趣的名字:“板磚悶棍”模型——核心結構域就是“板磚”,門控結構域就是“悶棍”,這讓授課變得輕松自在。
“大自然的精妙設計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奧秘的人,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顏寧一臉自豪地說。
當了7年公務員後,李小英重新回到實驗室,她感受到的,也是科學之美的召喚:“我喜歡科學,科學本身的豐富與和諧優美有助于形成開放的思想和寬容的心態。可以說,通過科學研究這個窗口,我觸摸到一個更豐富精彩的世界。”
李小英的單位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非線性光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她看來,量子研究會讓這個世界展現神奇的一面,這令她著迷:“根據量子力學測不準關係,月亮之所以在那裏是因為我們在看它的時候才在麼?這也算是一個哲學問題吧?”她神秘一笑。
數大樹的年輪是許多孩子都玩過的遊戲,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勾曉華把這個“遊戲”當做畢生的事業,不過她“數”出的是一個地區幾百年到幾千年的環境變遷。她很喜歡“科學驢友”的稱呼,因為她的工作就是到野外採集標本,拿到實驗室做科研。
勾曉華的課題是西北旱區山地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氣候變遷,她要讓大樹“開口說話”,破解荒漠化、綠洲化的密碼,為人類重新奪回森林與草原。
為此,她幾乎跑遍了祁連山、賀蘭山脈。女性從事野外作業,其間甘苦,自不待言,但她甘之若飴:“我從科研事業中獲得的快樂比付出多很多。”在頒獎儀式上,她淡淡地說。
一腔情懷、一份熱愛,讓艱澀的科研成為一次奇妙的旅程,也讓這些優秀的時代女性,向著科學的高峰一路攀登。
科研,可以更美麗
這些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青年女科學家展現出全新的形象,她們工作起來可能如“拼命三郎”,生活中卻優雅而時尚。
每年一次的頒獎儀式,這些平素可能不太在意穿著的科學家們大都是盛裝出席,她們穿著得體大方,言談風趣幽默。
“感謝男性,因為你們,讓我們女性有機會獲這個獎。”第七屆頒獎儀式,讓人們記住了一個簡潔而幽默的科學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紅艷。“勤奮是我這類沒有科研天分的人步入科學殿堂的階梯,但同時生活是充滿美的,女性是美麗的,希望男同胞多發現女性的美。”她說。
想讓人生足夠精彩,就要付出更多,對于搞科研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科學家”、“導師”、“母親”、“妻子”這多重角色實現更好的平衡,意味著更多的時間、精力,當然還有智慧。
比如開創無創產前診斷先河的香港大學教授趙慧君,女兒的出生讓她又多了個人生角色,她把科研時間作了調整,每天晚上7點準時到家,陪女兒吃飯、做功課,等10點鐘女兒睡後,再開機工作。
她甚至可以親自動手給兩個女兒準備第二天的點心餐盒,從準備做餅幹、水果,到最終的裝點入盒,都是精工細作,這份愛心餐盒在兩個女兒的世界裏享有盛譽,每次打開,同學們都會投來讚嘆的尖叫和羨慕的眼光。
趙慧君說,能兼顧好多重角色,全靠清晰的時間分配:“做研究時全情投入,回到家全心做媽媽。”她說,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很“貪心”的人,又想陪家人、又想做研究:“人生如此豐盛,讓人怎能不想好辦法處理呢。”
有時候不得不臆測,這些女科學家一定有著不宣之秘,可以讓她們在科學道路上攻城拔寨的同時,生活還會如此豐富多彩。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凡一。
按時下流行的概念,曾凡一是典型的“女神”范兒:出身科學世家,大學主修生物學兼修音樂,科研方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被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音樂方面,曾在上海和華盛頓舉行過多場個人演唱會,正想著出個人專輯。
科研與音樂在她的生命中,如同兩翼,讓曾凡一飛得更高。看似矛盾的兩件事,被她調整得和諧有序。問其秘訣,她說:“我覺得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你覺得這件事情能夠做成的話,那就已經有一半的成功了。”
女性,可以更精彩
我國目前擁有2160萬女科技人員,佔全國科技人才資源總數的40%,總量和比重都位居世界前列。
但不爭的事實是,尖端科學領域內,女性的身影仍然很少。數據顯示,“兩院”院士中,女性只佔到約5%,“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863”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女科學家也寥寥無幾。當然,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從1900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至今,在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三個自然科學領域中,斬獲大獎的女科學家也是少之又少。
10年前,設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新聞發布會上,榮獲2003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李方華院士曾發表即興演講:女性從事科學工作之所以不容易,並不是因為不適合,女性思維嚴謹、有耐心、有韌性,都是從事科研不可少的。不容易,是因為女性有特有的困難,女性要照顧家庭,要生育,很難與男性競爭。
這從獎項年齡限制可見一斑,原來的年齡上限是40歲,由于婚育,女性科研人員出成果一般較晚,組委會從第六屆開始,將候選人年齡放寬至45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一直擔任獎項的評選委員會主任。作為貢獻卓著的老一代女科學家,韋鈺一方面以近乎苛刻的科學精神,嚴守公正之門,一方面又用近于悲憫的眼光看這些年輕人:“她們很了不起,在這樣的條件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值得鼓勵的。”韋鈺認為,傳統觀念影響女性所擔任的多重社會角色,使得女性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功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艱辛,尤其在轉型期的中國,婦女參與科研碰到了更多的挑戰和誘惑。
這也正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項設置的初衷,給那些投身科學的女性以鼓勵,同時感召更多女性勇敢選擇科研。根據項目所作的調查,中國女科學家在高校學生中的知名度逐漸上升,一些獲獎青年女科學家已經進入關注的排行榜。
“希望給女性人才一個緩衝時間,讓她們在結婚生子後能繼續自己的科研事業。”“應構建一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的交流平臺,舒緩減壓也讓不同專業的人碰撞、交流、合作。”“建議借鑒國外經驗,項目必須有女性的專家,同時在院士選拔中注意女性比例。”……今年10月23日,前十屆獲獎者代表濟濟一堂,暢談獲獎以來的成長經歷、苦惱訴求,並希望政策護航,讓女性在科學的世界裏更自由地遨遊。
科學離不開女性。在人類探索未知的無盡旅程中,人們期待科學之美與女性之美交相輝映的盛況不斷呈現,留下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資料來源: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2/31/c_125936207.htm
PR

意大利Panettone 豐盛美滿之意

Panettone及Pandoro是聖誕蛋糕的雙生兒,沒有花巧的堆砌,吃罷滿口都是麵粉香、清新果香或香草氣息。來自威尼斯的ilBelPaese老闆Massimo,來港20多年,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像很多意大利人一樣,每年聖誕最重視聖誕蛋糕。「在意大利過聖誕節,一定要準備Panettone或Pandoro麵包餐盒!因為在家炮製有難度,踏入11月,在街頭、百貨公司已有林林總總用紙盒盛着的蛋糕,但我喜歡在有百年歷史的咖啡小館買,不少是用上家族秘方,口味傳統而獨特。」香港人一般晚上才吃聖誕大餐,意大利人卻愛相約家人朋友吃聖誕午餐,主角是壓軸的聖誕蛋糕。「蛋糕在餐後才出場,不會再有其他甜品,蛋糕會放在餐桌中間,切開一塊塊地吃,寓意來年生活豐盛美滿,是聖誕節最期待的一刻。」
源於米蘭的圓拱形水果蛋糕Panettone,材料有蜜餞水果粒、葡萄乾等,要經過三次發酵而成,口感有點像麵包。「Panettone,意大利文解作大麵包,象徵豐盛,以前平民負擔不起水果、牛油、糖等材料,在聖誕節才捨得用來做蛋糕,此後便成為聖誕節的傳統,地位猶如你們的年糕。」關於Panettone,亦有個美麗傳說,15世紀,有個貴族愛上窮麵包師Toni的女兒,更假扮成平民,到Toni的麵包店打工,聖誕期間自創這款蛋糕表白,最終贏得美人歸,Panettone即是Toni的蛋糕。
一公斤以上最有牛油香
坊間的Panettone體積各異,但Massimo認為1公斤以上、10多厘米高的味道最好,「雖然Panettone有迷你版,但牛油味未必完全發揮出來,以1公斤最標準,甚至有10公斤以上。」至於Pandoro,意大利文有黃金麵包的意思,源自意大利北部城市Verona,特殊八角形貌似聖誕樹的形狀,頂層灑上帶有香草味的細白糖粉,很多人以為它是Panettone的無生果版,Massimo卻不認同:「Pandoro的質感像雪芳蛋糕,有濃厚的呍呢拿味,做法簡單,可配上用蛋黃、馬莎拉酒(Marsala)打成的沙巴翁醬,滿有酒香味。」今年他將留港過節,問他會選擇哪個聖誕蛋糕?「Panettone淵源較長,在意大利較受歡迎,加上有不同的蜜餞水果粒,是我最愛的聖誕蛋糕!」
資料來源: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food/art/20131223/18562135

經典中的經典-全台最老法式啤酒屋餐廳 每樣餐點都是藝術

讓經典更經典-全台最老法式啤酒屋 變臉

工商時報【姚舜】

34年前亞都麗緻飯店成立,為了讓國人更輕易接觸到法式餐廳餐飲品味,除了在館內設有「白手套式服務」的高級法菜餐廳〈巴黎廳1930〉,並另外在1樓規畫了一Brasserie,餐廳名字就直譯為〈巴賽麗廳〉,為國內唯一在館內兼有2種法國餐廳業態的飯店。

歷時4個月整修,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館內〈巴賽麗廳〉已完成改裝,這個立足市場34年、堪稱「全台最有歷史的法式啤酒屋」,依然保留著厚厚的紅皮沙發、金銅色的欄杆,釘著鉚釘的皮革天花板,以及宛如花朵綻放的吊燈。 〈巴賽麗廳〉最大的改變是在入口處與餐廳的前區,過去厚厚的迎賓地毯如今被黑、白大理石地板取代,吧檯對面增設了開放式廚房。最特別的是,原本密閉的餐廳如今加開了大大的窗戶,食客可透過窗戶延伸視野捕捉城市浮光掠影,與路上行人「看與被看」。臨吉林路一側新開的側門,寓意著老字號餐廳「敞開」的企圖。 為了維持經典,新〈巴賽麗廳〉菜單上菜色仍維持法國各地鄉村菜的風格,惟隨著餐廳改裝,餐廳添購了全新菜具器皿,配合容器的改變,行政主廚廖郁翔和主廚陳培峰亦聯手將經典菜餚的呈盤方式調整,並設計推出不少新菜,提供食客有別傳統的食趣。

「不用存錢就去得起的法菜餐廳」,很多「老台北」知道,這指的是台北亞都麗緻大飯店內的〈Brasserie〉,亦即〈巴賽麗廳〉。

隨著服務與餐廳裝潢等級不同,法國餐廳其實可細分許多樣態,除Restaurant、Bistrot、Cafe之外,還有的就是Brasserie。

Brasserie這個字據考源於Brai,也就是磨碎的大麥。麥子磨碎了要幹什麼?當然是釀啤酒。所以,19世紀中葉法國人把供客人用餐兼提供啤酒的地方稱為Brasserie。因此也可以稱最早的Brasserie為「法式啤酒屋」。

台灣啤酒屋的主力菜式是〈炒蛤蜊〉、〈三杯雞〉等,法式Brasserie菜單上的菜式如〈尼斯沙拉〉、〈諾曼地蘋果酒慢燉豬腳〉、〈勃根地燉牛肉〉等,則都是法國鄉村菜式,其中更不乏所謂的「嬤嬤料理」。也就是因為作法家常、風味卻道地,價格卻較氛圍相對拘謹的Restaurant便宜實惠,所以當年亞都麗緻〈巴賽麗廳〉開幕後,被不少懂得欣賞法國品味的食饕稱為「不用存錢就去得起的法菜餐廳」。

採用Art Deco風格為裝潢基調的〈巴賽麗廳〉,將法國Brasserie的元素具體而微地移植到了亞都麗緻飯店中。而在很多旅行閱歷豐富的人眼中,這麼多年下來,全台也只有〈巴賽麗廳〉不計流俗、非常「固執」地「守」住了Brasserie的傳統,這份執著,也造就了餐廳的「經典」。

在立足市場34年後,〈巴賽麗廳〉花了4個月改裝,全新出擊的餐廳多了一扇門、幾扇窗,還新設了開放式廚房,雖耗費了不少時間和金錢,但風格基調不變,依然維持著一個法式Brasserie「應有的尊嚴」,經典依舊經典。

為追隨「食尚」潮流,〈巴賽麗廳〉這回採購了許多全新餐具器皿,行政主廚廖郁翔和跟著餐廳一起成長的主廚陳培峰,也發揮巧思將「老菜新解」,提供食客全新食趣。

例如〈韃靼牛肉〉或〈韃靼鮭魚〉,傳統多是將生魚生肉直接置於盤中呈現,如今〈巴賽麗廳〉則是將菜餚放在造型時尚的不鏽鋼容器中,下面舖著碎冰保冷,並提供烤乾的麵包與西生菜,讓食客自行組合搭配,享受DIY的樂趣。

〈經典牛肉清湯〉是將已熬煮過濾的〈牛肉清湯〉,與用牛絞肉捏成的牛肉丸一起放入透明玻璃罐中,密封後再進蒸烤箱內蒸燉,以此方式烹調的牛肉湯,湯色較傳統牛肉清湯更深,味道也更濃更鮮。上桌時,則由服務人員取喝西洋下午茶的濾杓將湯倒入湯杯中,多了一分優雅與從容。(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

 

每樣餐點都是藝術 台中樂沐法式餐廳絕美呈現洋蔥濃湯

文、圖/米兒

◄開胃小點,黑橄欖、番茄醬和鯷魚,底下是一個麵包泡芙,強烈的鹹、酸、甘味被麵包給中和了。

一整棟獨棟的白色建築,展現如同豪宅般的氣派,以雪白色系為主的空間,展現一種法式的優雅,也看得出屬於女性的優雅細膩;這是多數人對樂沐的第一印象,不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樂沐的服務也經常如同這似雪的白一樣,是冰冷的。

那一年樂沐在台中開幕,就是一件轟動的大事,一直到現在,樂沐已經成為台灣法國料理餐廳中,會讓人想要專程前往朝聖的一家,即使所費不貲,仍然有其固定客群,這是認真的美女主廚陳嵐舒的獨特的魅力,在每個小細節吹毛求庛的成果。

但是米兒身邊很多朋友,包括米兒自己,都曾經在樂沐用餐時有不怎麼優的經驗,從菜色、到價格,到服務,所以,米兒在初訪之後,很久也沒有再來這裡。

經常變換菜色是樂沐引以自豪的特色,擁有巴黎斐杭迪高等廚藝學校ESCF-Ferrandi、法國藍帶廚藝學院 Le Cordon Bleu的畢業證書以及法國專業廚師證書 CAP de Cuisine

,台大外文系畢業的陳嵐舒展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並曾在全球排名前三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法國米其林二星餐廳Les Ambassdeurs, Hotel du Crillon、Relais d‘Auteuil……等知名餐廳工作過的,陳嵐舒的菜色在每一階段,都展現了不一樣的特性。

今年因綠際會又來到這裡用午餐,卻發現陳嵐舒的手藝以及菜色的表現上有了更上一層樓的表現,從創作的概念以及融入台灣食材的精神,都讓人覺得可圈可點。

我有點忘記這裡頭是什麼了,依稀記得是很薄的脆餅裡裹著細緻的餡料,最上層抹上依 Isigny的奶油,增加香氣,入口的口感輕脆中帶著綿細。

自製的麵包,這是夏威夷果仁和加州梅口味,香氣十足,口感也很不錯,吃得出很用心做的麵包。

第二個麵包是全麥的小法棍,這種就需要抹奶油了。樂沐的奶油用的是 Isigny的,有原味和海菜二種口味,這海菜口味的奶油很特別,帶著一種海洋的香氣。

冷刨綠竹筍、澳洲冬季黑松露與肉湯,很乾淨的呈現方式,讓這道菜剛上桌時,往往會讓人弄不清,它到底是用什麼食材做的。

在服務人員的解說之下才知道,原來這是用陽明山的綠竹筍,煮熟後片成薄可透光的薄片,再捲成美麗的花形,看起來就像是純潔的新娘捧花,搭配上事先浸漬過的澳洲冬季黑松露,與自已種的蝦夷蔥苗,視覺效果百分百。

然而可別以為這道菜就這麼簡單,因為開始享用後才發現,底部居然有一層清爽的肉湯凍,這是主廚以「竹筍排骨湯­」為發想而創作出來的一道前菜,所以在冷竹筍片底搭配的是豬骨熬煮成的高湯凍,送入嘴裡才發現,原來竹筍和排骨的重新解構組合,居然可以如此美味。

黑松露燉蛋2012。這道菜是全球排名前三之米其林三星餐廳The French Laundry的招牌菜,在陳嵐舒手裡,有了不一樣的詮釋方式。

從最初把燉蛋放在雞蛋殼中的呈現方式,到去年她又有了新的想法,特別找來蛋型的精緻骨瓷杯,把加了雞肉澄清雞湯的烏骨雞蛋做成軟嫩的燉蛋,搭配加了牛肝菌菇的醬汁,覆上黑松露慕斯之後,擺上以洋芋、甜菜切成細去炸成的金黃細絲。

一湯匙下去,可以感受到洋芋的酥脆、松露慕斯的綿滑、牛肝菌菇的細緻與燉蛋的軟嫩,是一道看起來美麗而讓人不捨得下手,但是一送入嘴裡,就會忍不住把它一口氣吃光光的美味佳餚。

洋蔥湯,傳統的法式洋蔥湯,以絕美的方式呈現,上桌時以一個美麗的玻璃盅呈現,玻璃盅裡是一圈用布里歐麵包做成的脆餅,上面上上焦糖小洋蔥、醋漬珍珠洋蔥和生菜裝飾。

上桌時服務人員再為你倒入濃郁的洋蔥湯;除了洋蔥湯的甜味,搭配二種不同風味的珍珠洋蔥一起吃,真的頗有創意又很美味!

醬燒乳鴿、黑松露薏米與芥菜。用去了骨的半隻乳鴿,中間包上以黑松露醬炒過的大薏仁,再用自己醃漬的梅干菜包裹起來,最後用豬網油定型。因為陳嵐舒覺得乳鴿本身的鐵鏽味,很適合與帶著青草味與嗆味的芥菜,於是用了二種不同的芥菜元素與乳鴿作搭配,再加上帶有土壤風味的大薏仁與松露,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大地的風味。

將烤過的乳鴿以波爾紅酒醬汁反覆淋烤,待豬網油融化後,與濃縮的紅酒醬汁在梅干菜表面形成閃亮黝黑的薄膜。切開後才發現,由頭的乳鴿仍然是粉紅色的,吃起來柔嫩無比,與新鮮芥菜打成的綠色蔬菜泥搭配起來,顛覆你對乳鴿風味的想像。

甜點以精緻的小品呈現。一盤裡頭有四種,這是像胡蘿蔔蛋糕的重奶油蛋糕,上面是奶油乳酪和橙皮~

巧克力慕斯塔,這款我喜歡,塔皮酥脆,巧克力慕斯柔軟帶香氣。

這白巧克力裡頭包著的是冰淇淋!咬下去有爆漿的感覺。綠色的則是玄米茶末裹著的生巧克力。(資料來源:ETtoday新聞網)

6家餐盒業者 通過健康認證

外食人口多,高雄市衛生局鑑於坊間多數便當過於油膩又少蔬菜,輔導6家業者製作25種健康便當通過認證,全部符合熱量低於800大卡、無油炸食品、含蔬菜1.5份以上及低油烹飪料理,希望讓民眾外食更有保障。
衛生局昨天頒發認證證書給獲認證標章業者,共有6家業者、9個門市販售的25種便當,包括米寶弁當、美味佳餐坊、義大皇冠假日飯店、鄧師傅滷味、楊師傅滷味、名勝食品、捷希行銷公司(枝仔冰城)民生公司、高雄分公司及鼎新美食便當坊。
衛生局表示,將在獲認證業者店內懸掛健康點心餐盒標章,標出那幾款獲認證便當,民眾可一目了然,作為選購的參考。
健康管理科股長林妙玲說,坊間便當為增加賣相,菜炒得油油亮亮的,看起來較可口,其實這種便當菜含油量過高,有的油炸品多,熱量不好控制,甚至蔬菜炒肉絲,使得肉類過多,蔬菜過少,不符合健康標準;鼓勵業者以鹵或蒸代替油炸,降低熱量。
副局長蘇娟娟說,外食人口愈來愈多,衛生局加強食品安全管控,與營養師公會、餐盒食品公會合作推動健康盒餐認證制度,希望透過認證,讓民眾可購買到營養均衡、安全衛生又熱量合宜的健康盒餐。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艾廣富:一個傳奇廚師的外交史

“1986到1989年之間,受上級指派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中國代表團從廚三年,在此期間除參與代表團數百次各類宴會制作任務外,還親自為西哈努克國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舒爾茨、聯合國時任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等各國政要制作北京烤鴨受到極大好評。”這樣的履歷,即便在整個中國廚師界,也稱得上是極有“國際主義精神”的工作經歷和態度了。
    在外交部書寫廚藝史
    1986年,奉命赴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中國代表團駐地從廚3年期間,艾廣富為多國政要制作北京烤鴨,廣受好評,可以說,時至今日,他用60載的從廚經歷書寫了一段傳奇人生。在那一年的3月,外交部要跟北京二商局借調廚師,為外交服務。當時艾廣富等4人到外交部面試。當時的情景就是在第一次是核對人名之後給幾張紙,寫出主食副食你都會做什麼。第二次再給幾張紙寫出你最拿手的是什麼。這兩試之後,4個人就刷掉了倆,只剩下艾廣富和一個姓趙的廚師。第三次出了個題目:一桌成本500元的飯菜,冷菜熱菜怎麼搭配,讓你去開菜單。菜單審查通過後,通知到華都飯店實習,去試餐。最終,趙師傅被派到荷蘭,艾廣富被派到聯合國中國代表團駐地工作。
    我國駐外使館一般只有一個大使,而當時駐聯合國有一正、四副5個大使,還有公使、參讚等多人,因此外事活動特別多,有時一天好幾撥兒宴請,甚至星期六都有。在聯合國3年,艾廣富的工作以制作烤鴨為主。烤鴨算中國的國菜,只有宴請外長和大使以上的官員時才能用。這3年中,像基辛格、德奎利亞爾、西哈努克、舒爾茨等名人,都吃過艾廣富做的烤鴨。艾廣富是個認真、細心的廚師,盡管如此,在聯合國工作期間,還是出現了一次小事故。
    1986年9月23日中午,時任外長吳學謙宴請美國國務卿舒爾茨。此前,美國方面曾發來照會,其中特意提到此次宴會要吃北京烤鴨。美國沒有大蔥,全是小蔥,一般也是洗凈切段就行了,但這次宴會級別比較高,艾廣富就對做冷菜的廚師說“今晚這烤鴨的蔥,你們可別切蔥段,得切‘水仙蔥’,到時候我幫你們切。”水仙蔥是只取小蔥的蔥白兒,切兩刀劈成四瓣,泡到涼水裏,它就彎過來,跟水仙花一樣,特別漂亮,還特別脆,而且那股青蔥味也沒了。在美國做烤鴨只能用西餐烤箱,本來宴會需要用3只鴨子,細心的艾廣富準備了6只,以防萬一。艾廣富把鴨子分著放進兩個烤箱以後,把門關上,就去幫其他同事切水仙蔥。剛一過去還沒拿刀呢,就聽“砰”的一聲,其中一個烤箱就打出一個大火球來,那3只鴨子也給崩出來了。大夥兒趕緊拿幹粉滅火器把火撲滅。這可不得了,出“大事”了。保衛人員全下來了,連問怎麼回事。而且那時宴會已經開始,禮賓官非常緊張,說趕快開車到唐人街去買烤鴨去。艾廣富說不礙事兒,這兒還有3只備份,宴會絕對沒問題。然後他把剩余的3只烤好,完成了任務。第二天,美國國務院復照,稱昨天這頓美味佳肴給國務卿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北京烤鴨做得非常好,表示感謝。烤鴨的事算對付過去了,但事故需要查清。把美國爐灶公司的人請來拆開檢查,發現是減壓閥失效了,盡管艾廣富定的是180℃,但煤氣直給了,封住烤箱門一點火,就爆了。就此艾廣富的責任擇清,不然的話,一禮拜之內就得被送回國,還得背上“大事故”的責任。
    聯合國每年會有一個“中國日”,有很多中國民間工藝品和中國小吃要拿去義賣,賣得很貴,一個糖火燒標價10美金——在北京能買1000個糖火燒的價兒,全是外交官買,收入捐獻給非洲貧困國家。艾廣富在“又一順”待過很長時間,會做很多小吃,像驢打滾、艾窩窩、糖火燒等等,每樣兒做了幾百個,到“中國日”那天,一個不剩,全賣光。艾廣富說,外國人並不欣賞海參魚翅燕窩,真正喜歡的是中國民間的東西。
    1989年6月,艾廣富圓滿完成了在聯合國駐地的工作任務。回國前,駐地各位官員紛紛在留言冊上為艾廣富寄語、簽名,對他3年來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衷心感謝。如,時任大使李鹿野寫到:“衷心感謝您幾年來辛勤的勞動,您的高超技藝為祖國增了光,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亞運會成就新紀錄
    回到北京約半年,艾廣富又接到一項新的工作任務:“第40屆世界法律大會”將于1990年4月底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北京市政府將在中山公園社稷壇舉辦一場大型露天冷餐宴會,熱情歡迎來京參加盛會的各國代表。參加冷餐宴會的僅外賓就有1500多人,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含7個國家元首級的大法官,規模之大、要求之高、情況之特殊,不但在我國沒有先例,就是在世界上也屬少見。籌辦處的領導找到艾廣富,讓他和另外一烹飪技師孫大力負責宴會的組織協調和菜品設計工作,同時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反復叮囑他們此次宴會非常重要,事關中國的國際形象與聲望,要確保做到萬無一失。
    這是對中國餐飲工作者的一次考驗。多虧那時的艾廣富剛剛從聯合國總部服務歸來,經歷過很多次世界級首腦宴會的服務工作,于是他把在美國的見識和經驗,成功地實踐到這次宴會當中。經艾廣富等人反復研究,制定了總體原則:一律不選用山珍海味烹制菜肴,不用奶制品生產主食、會議點心、小吃,完全選用土特原材料烹制獨具特色的北京地方風味菜肴及食品。確定了具體承辦單位,決定由“又一順”、“來今雨軒”、“北海禦膳”、“頤和園知春飯莊”、“動物園賓豐堂”、“天壇公園旻園飯莊”及“茶湯李”等處的名廚高手和北京第32中學職業服務班的學生,現場表演制作。4月22日晚,中山公園“五色土”周圍設置6個二三十米長的大餐臺,廚師們按照預定方案,紛紛亮出看家本領,各顯身手,“艾窩窩”、“茶湯”、“油炒面”等特色小吃引得中外賓客好奇地排著長隊、爭相品嘗……。最終,這次冷餐宴會不但大大降低了開支,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因為在冷餐宴會上的出色表現,又有在聯合國工作的經歷,1990年5月,艾廣富臨時受命,接任當年北京亞運會運動員清真餐廳行政總廚的職務。這個餐廳非常之大,當時在世界上來講也是屈指可數,要保障6000人次、24小時隨時用餐,需用186名廚師三班倒。別人能三班倒休息,可身為總廚的艾廣富卻不能,他只能24小時“死盯”,見縫插針地小憩,30多天沒回過家。後來身體吃不消了,接連好幾天,艾廣富天天流鼻血,拿冰袋捂著,四五個小時血才止住。
    亞運會期間,艾廣富更是憑借一道阿拉伯燜飯,成為亞運會的“功臣”。那是在亞運會開幕前一天,沙特阿拉伯代表團的副團長易卜拉辛來到餐廳,提出希望能供應一種他們喜歡吃的阿拉伯燜飯。但是餐廳裏百名廚師卻無一人會做。亞運村焦若愚村長得知,即派艾廣富前去學藝。當晚,他來到亞運村1號公寓沙特阿拉伯隊駐地,虛心向隨隊廚師法塔赫‧艾哈邁德拜師學藝。在沙特朋友的熱情幫助下,艾廣富僅用一個晚上便學成“回國”。經過餐廳3天的備料和艾廣富3次試做,地道的阿拉伯燜飯便端上了餐臺。從此後,餐廳出現了“奇跡”,只要阿拉伯燜飯一上餐臺,那從不排隊的餐廳中就會立即出現“長蛇陣”,並且很快將飯一掃而光。很多運動員對山珍海味不屑一顧,卻守著阿拉伯燜飯添了又添。這種飯每次用15斤大米、7斤半羊肉、7斤半洋蔥、7斤半胡蘿卜、7斤半芹菜、4斤油,先炒後燜,40分鐘才熟一鍋,可是僅僅7分鐘就被吃得一幹二凈。廚師們見狀,就一鍋一鍋地做,最多一天竟做了10鍋。卡塔爾選手賽義德滿意地說:“這裏的飯菜都好吃,尤其是阿拉伯燜飯。”同伴阿裏‧哈桑也高興極了:“我們在這裏吃到了家鄉飯,在中國能做出這種飯不容易,因為這不是中國飯。我們寧肯少吃其它菜,也喜歡吃這種飯!”沙特代表團難忘餐廳為他們做的阿拉伯燜飯,難忘那情深意長的接待,領隊來到膳食處代表全團向餐廳獻上一把專供穆斯林洗禮用的一尺多高、閃閃發亮的銀壺。副團長易卜拉辛更是動情地說:“待到我們再相會,我們的愛將融為一體,我們絕不會忘記你們,你們也不會忘記我們!”為此,艾廣富“出國”學藝之事也一時傳為佳話。
    由于艾廣富在亞運會期間的出色表現,被授予“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獎章”。
    做孝順而有本分的廚師
    艾廣富認為,一名出色的廚師,不但要把菜做好,更應該為弘揚傳統飲食文化做些事。他在幾十年的廚師生涯中努力實踐著這一理念,並于2007年4月榮獲中國烹飪協會頒發的“全國餐飲業特殊貢獻獎”。
    授藝傳承,不辭辛勞。多年的磨礪,練就了艾廣富非凡的廚藝本領,使他在餐飲界聲名鵲起,同時陸續收到眾多單位的傳藝邀請,對此他不辭辛勞、不遺余力、不求索取。1984-1986年,艾廣富受北京市西城區烹飪協會委派,數次進“中南海”培訓廚師,傳授傳統飲食烹調技法和清真烤鴨技藝,原西城區副區長何魯麗等領導曾多次參加培訓開班與畢業典禮活動。1985年5月,艾廣富被北京空軍後勤部聘為廚師訓練班講師,定期為北空舉辦的烹飪技術培訓班授課,並參予組織考核、發證等工作,一幹就是15年,先後培訓炊事戰士數以千計,可謂“桃李滿天下”。在西城區烹飪協會主持工作期間,艾廣富特別注重加強與全國各地餐飲界的交流與互助,親赴石家莊、寧波、大同、呼和浩特、林海等地傳授技藝,取得了顯著成果。其中,石家莊燕風樓烤鴨店的創辦工作給艾廣富留下深刻記憶。1983年,艾廣富受西城區飲食服務公司委派,到石家莊飲食公司屬下的新建飯店義務做技術交流工作,計劃將其改造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風味餐廳。為了完成好這項光榮的使命,他冒酷暑、頂嚴寒,一年中往返北京、石家莊數十次,從創新搭建燒煤燒柴兩用烤鴨爐到傳授全套烤鴨技藝,從設計制作京味菜品到店面的裝修裝飾,艾廣富都傾注了大量心血。隨著任務的圓滿完成,也創造了多個屬于艾廣富的第一:第一次受聘于外省市做技術交流,第一次收外省市的同業者為徒,第一次搭建煤柴兩用的烤鴨爐,第一次煩勞溥傑先生同時題匾又題詩,第一次試行女片鴨師。在艾廣富的奠基下,如今的燕鳳樓已發展成為國家鑽石級(五鑽)酒家,連續3年居河北省餐飲業十強之首。此外,為使多年所學技藝得以傳承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艾廣富陸續收徒40余人,口傳身授、悉心相教,如今他的弟子都學有所成,或成為所在飯莊的骨幹,或擁有了自己的一番事業。
    勇于創新,身體力行。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速發展的經濟猛烈地推動著餐飲業的變革,艾廣富萌生了“將皇家飲食平民化”的想法,由此開始對“宮廷禦膳”進行深入研究。一個學徒出身、文化亦不高深的他又如何進行這樣的研究呢?在進修文化的同時,他堅持走求實的研究之路。為此,艾廣富走出的第一步便是對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胞弟溥傑的長期走訪,從中了解到清宮禦膳真實的一面,進而明確了研究方向。之後,艾廣富大量收集素材,走訪名師、名門和史學專家,從史實中汲取養份,獲得進步。通過不懈努力,艾廣富先後挖掘整理出200多款清宮禦膳,編寫完成了《經典清宮菜》一書,使“昔日帝王宴,今日尋常百姓盤中餐”終成現實。其中,根據清宮禦膳檔案研制出的“北京宮廷烤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這是繼“扒豬臉”之後,國家專利局批準的中國菜肴的第二項發明專利。1997年11月,日本中京電視臺《中華美食》欄目攝制組專程到匯珍樓飯莊拍攝艾廣富制作宮廷烤鴨及全鴨席過程。1998年5月21日的《北京晚報》以“艾廣富和他發明的宮廷烤鴨”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艾廣富是個有心人。北京亞運會結束後,他就開始琢磨利用做阿拉伯燜飯的香料來制作北京烤全羊。從沙特進口香料成本太高,能不能在國內找到替代性原料呢?經過查詢資料、多方聯係,終于在西部一個小縣城裏找到了香苜蓿,加上其他數十種國內香料,成功研制出烤全羊配方。近年來,艾廣富還多次應邀赴江西南昌、黑龍江大慶、甘肅安多等地為地方研發、設計特色係列飲食,對活躍繁榮地方旅遊事業和增加落後地區群眾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弘揚傳統,不遺余力。1991年以來,艾廣富先後多次應邀率中國廚師組赴希臘、荷蘭、德國、法國、波蘭、日本等國或從廚,或講學、表演,傳播經典中華美食、弘揚中華傳統飲食文化。1999年,艾廣富退休後,仍壯心不已,出書立論、接受採訪、錄制節目、參加研討會,忙個不停。相繼出版了《地道北京菜》、《好吃全羊菜》等專著,作為嘉賓參加CCTV《實話實說》、《八方食聖》和BTV《美食論壇》、《食全食美》等節目演播,討論飲食文化現象,呼吁傳統文化保護,提示群眾健康飲食。看到餐飲業一些糟蹋傳統飲食文化現象,他總要站出來說幾句真話,撰寫了《救救“國菜”,救救烤鴨》、《再談北京烤鴨》、《傳統美食的前世今生》、《廚事機密》等多篇導向性文章,相繼發表在北京晨報、中國烹飪、中國食品報、北京青年報等知名報刊雜志上。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2009年6月,艾廣富開通了以《老艾談美食,實話北京味兒》為主題的新浪博客,記錄自身成長過程中的點滴往事,傳播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精髓。
    “做人盡本分,從業守操德”,是艾廣富一生秉持的理念,也是他從廚60載的真實寫照。從他身上,既可以看到老輩廚藝人的吃苦耐勞、精益求精、謙遜好學的高貴品質,也能看到一位退休老人退而不休、發揮余熱的奉獻精神。如今已年逾古稀的他,還在飲食文化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著。衷心祝願艾老續寫的人生傳奇愈發精彩!
    人物簡介:
    1939年8月生,國寶級烹飪大師,曾任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廚師、北京亞運會清真餐廳總廚。現任北京匯珍樓飯莊(清宮禦膳)名譽總廚、北京瑞浩軒商務會所高級餐飲文化技術顧問。師從“清真烤鴨第一人”胡寶珍及清真菜烹飪大師楊永和,從廚六十余年,為中國食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資料來源:新華網國際頻道刊載《世界博覽》第22期

06 2025/07 08
S M T W T F S
1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TemplateDesign by KARMA7

忍者ブログ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