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直銷保健食品進口前後標示不清楚,導致去年一名男嬰,去年遭母親餵食吃了四個月後,差點喪命,監察院因此要求食藥署應該檢討,認為食藥署未把關此進口食品標示、宣傳翻譯,形成食安管理漏洞。
保健食品代工毒物科醫師建議,即使是保健食品,沒有必要也無須吃,要吃有疑慮,也可以諮詢醫師,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
北榮毒物科醫師楊振昌表示,國外進口的保健食品若加註警語、或服用的規範仿單,進口以後,國內廠商若刻意淡化這樣的警示,「這是有可能的」,他表示,所有的廠商都希望淡化產品對人體可能的危害,但究竟國內發生過多少案件,應該食藥署有列管。
他表示,臨床上確實曾經發生某進口保健食品,根本沒有寫警語;也曾經有患者吃了保健食品後,
保健食品代工皮膚起了疹子;很久以前,臨床上還有個患者,吃了以後肝臟出了問題,這些都應應該避免。
楊振昌說,保健食品有沒有必要吃,民眾應該要斟酌,如果沒必要,也不一定要吃;若一定要吃,要先看自己本身有沒有其他的疾病,或者可以帶著你的保健食品詢問醫師,醫師可能比較了解究竟患者吃的是甚麼,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可能比較安全;若真的吃了有不良的反應,應該盡快就醫治療。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