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廚師袁育明:「我不希望跟人家一樣,因為跟人家一樣,就沒有挑戰性,我花很多時間,研究這些調理醬料,我不喜歡跟人家一樣,我要做個性化的商品,我不安於現狀,就很機車啊。
」 一般人最怕被講「很機車」,不過袁育明卻說,機車還得再加上龜毛,才足以形容自己,既然做日本料理,他認為就是要做到,連向來嘴挑的日本客都吃到心服口服,就從到處都有的味增湯,看出真功夫。
袁育明:「筍的皮、蘿蔔、魚骨、昆布,一般湯是簡單啊,昆布先下去水滾,昆布下去再滾一次,再撈起來,再放柴魚片再滾一次,撈起來,好了結束了,湯已經結束了,15分鐘內解決,一桶湯解決掉,我這2個小時,他這家店的品質好不好,師傅功力好不好,看那個湯就知道,你有沒有用心下去。」
在袁育明看來,湯正是日本料理精神以及精髓所在。
袁育明:「曾經有一個日本客人說,湯是他喝過在日本料理最好喝的湯,他說連日本,都沒有這樣做過。」記者:「那時候感覺怎麼樣?」袁育明:「很爽,我為台灣爭光。」
說來當初,也是拜一位日本老闆之賜,「激」出了袁育明的反骨性格,使得他在料理這條路上,不安於現狀。
袁育明:「有一個日本老闆跟我講說,台灣的廚師很聰明,就是不團結,不能持之以恆,因為這句話,激起我的鬥志。」記者:「你希望讓客人每次上門都會?」袁育明:「都會很驚喜,很訝異啊,哇!很漂亮,哇!好好吃,我在別的地方,吃不到這種東西,不希望客人每次來都千篇一律,那個跟別人有什麼差別。」
就算是基本咖菜色,也得「求新求變」,這是袁育明不變的堅持。袁育明:「我做出來的握壽司,我給日本客人品嘗,我跟他解釋說,為什麼我的握壽司,不用沾醬油,你們的要沾醬油,秉持著傳統精神,加點創意在上面,加個包裝。」
秘訣說穿了,還真的沒什麼稀奇,就是扎扎實實下工夫。袁育明:「每天都要洗啊(洗米),洗個7、8次,再讓他瀝乾1小時,所以我煮一鍋米,要2個小時的時間,我洗了3次,水還是那麼髒啊,你這樣煮下去,會有米糠味啊,又有那種臭脯味,臭臭的味道,而且洗米要順時針洗,不要洗衣服這樣搓,這種米會斷,整個斷開,碎掉啊。」記者:「吃起來會怎樣?」袁育明:「爛爛的,跟稀飯一樣。」
不只洗,拌醋也有「眉角」,一定要趁熱拌,否則米粒無法吸收。袁育明:「讓它冷卻,至少要半個小時,比如說在拌的過程,風扇在吹的時候,你要一直翻,不翻的話,表面會結塊,會硬硬的,會乾掉,用切的就不會,就散散的,有沒有。」
主角「米飯」,秉持傳統基本功,配角的食材,則加入創意元素。袁育明:「每一種握壽司,有每一種的特色,有味道在,奶油干貝這想法來自鐵板奶油,鐵板那個干貝,兩面煎一下,放在餐桌上,淋個汁,或者醬汁不要放,用炙燒。」
袁育明:「我寧可每天跑市場,每天買,每天都新鮮的,它不可能不好吃。」
懶不得,因為深知技術再好也沒有用,「食材新鮮」才是美味的首要關鍵,採訪這天,天才微微亮,還不到6點,袁育明帶著兒子,現身在約好的市場外。袁育明:「我有媽媽手,我肌腱炎,我左手戴護套啊,握壽司壓太多了。」
兒子陪老爸逛菜市場,這在袁家絕對不是第一次,知道爸爸手無法提太重,準備升國一的袁詩惟,只要放假都會來幫忙。
攤販:「因為今天都沒有魚。」袁育明:「我再打給你。」攤販:「好。」袁育明:「謝謝。」
來之前,早就跟熟識的攤位老闆打過電話了,所以絕不拖泥帶水,買完立刻走人,因為要趁新鮮,趕回店裡處理。
袁育明:「拿魚一定要這樣抱起來,跟抱小朋友一樣,要放就要輕輕放,不能這樣摔下去,摔下去這個地方,包含肚子、肩膀都會受傷,你這樣表面看不出來,但刀子劃過去,就知道了,就裂開的感覺。」
袁育明:「它本身有吸到自來水,多餘水分擦掉,不然殺的時候,才不會有汙染,交叉汙染,品質最重要啊,因為一家店的信譽跟品質非常重要,你要建立一個品牌,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要毀掉一個品牌,馬上可以把它毀掉。」
時間差不多了,準備趕赴第2家市場,這第2趟還省不得。袁育明:「這邊都是東部海域。」記者:「不一樣的魚要去?」袁育明:「不一樣的地方買。」記者:「有差啊?」袁育明:「像澎湖的魚就要去中央市場,東部海域比較少。」
再回到店裡,差不多快9點。袁育明:「我讓(兒子)先吃早餐,不然等一下又要操了,給我們老闆(兒子)烤,我們老闆會烤魚耶。」記者:「他會喊累嗎?」袁育明:「不會,反而不會,像大熱天 中午外面是30到35度,裡面快50度,褲子濕了,汗是這樣流,這邊是涼的,這邊是熱的,我都說這陰陽兩界。」
袁育明兒子袁詩惟:「烤完出來,聽到客人的讚美,還蠻開心的。」記者:「以後想當廚師嗎?」袁詩惟:「有啊。」
店不大又隱身小巷,剛開始半年,曾經一天內,連一個客人也沒有,要說不曾想過放棄,那絕對是騙人的。袁育明:「很累啊!看到小朋友都已經這樣,跟我撐過來了,為了小朋友,為了這個家也要走下去,生意已經很難做,再輕易認輸就掛掉了。」記者:「其實對你來講做料理也是?」袁育明:「挑戰啦,一個自我挑戰啦,一個瓶頸再挑戰過去,又是另一個瓶頸,一步一步慢慢爬上去吧。」
喜歡挑戰,讓袁育明的生命,起了截然不同的轉變,其實創業前的他,待的還是國內最大空廚之一,但袁育明卻選擇,放棄一般人眼中的穩定跟安逸。
袁育明:「以前每天要跟機器人一樣,作一樣的動作啊,你希望獅子在草地上奔跑,還是在籠子裡面看著牠。」記者:「為什麼最後定情日本料理?」袁育明:「比較符合我的個性,很機車吧、很龜毛,因為日本料理有那種,武士道的精神,堅持傳統的精神。」
認為廚師都需要能表演自己的舞台,開店圓了夢,但接踵而來的,卻是市場的考驗。袁育明:「客人下戰帖啊,說給我吃炸豬排,我火都大了。」記者:「不會說客人你要什麼,我就給你。」袁育明:「不會,這就是我要堅持的地方,我不會妥協,真的我很堅持,我有(賣),你也不會來吃。」
堅持是為了定味出「小」店特色,跟坊間做區隔,好在激烈競爭當中求生存,但堅持,還是得跟滿足客人需求間,取得平衡點。袁育明:「炸,我就賣炸豬排,賣豬排定食就好了,我既然要烤,就是要跟人家不一樣,它吃下去有那種口感,切薄片就沒有感覺,失敗1、2百片跑不掉,對啊最後成功啊,我的店沒有很漂亮的裝潢,沒有很炫的盤飾,拚手藝,手藝就有懸殊。」
清楚手藝才是「決勝點」,菜色不能一成不變,才能勾客人持續回流。袁育明:「清蒸鱸魚是用日本的豆瓣醬,清酒,鹽巴海鹽啦。」記者:「這是你自己想的?」袁育明:「自己想的啊,有時候我會看一些國外的影集啊,我需要它一些Idea,一些想法。」
學無止盡也學不完,擁有20年資歷的袁育明,創意夢持續編織,還在想辦法打造出下一道幸福料理。
袁育明:「客人吃在嘴裡,揚起幸福的笑容,就覺得很值得啦,我今天花這麼多時間,我值得啦,客人懂得品嘗這件藝術品,客人可以接受,他願意買這個藝術品。」
資料來源:TVBS
中國人習慣吃白米飯和麵食,但根據CNN GO網站最新的線上票選中發現,中國人最喜歡吃的食物,麵食類打敗米飯,其中湯包類則是脫穎而出,名列前茅。 根據CNN指出,湯包好吃,因為每個地方不同傳統和習俗,這些湯包,就有不同的名字,對CNN來說,這些好吃的湯包包括以下: 水餃 水餃又稱為元寶,特別在中國北方,是人民主要的食物之一。 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北方家庭都有包水餃的習俗,老一輩的用桿面棍桿麵皮,媽媽準備豬絞肉和蔬菜餡,其他家庭成員則負責包出半月形的水餃,長輩有時還會藏一個硬幣在水餃中,吃到這顆水餃的人,來年就會帶來好運氣。 瀋陽市的老邊餃子館有超過150年的歷史,魚肉水餃則是它們的招牌。 湯圓和元宵 湯圓是由圓圓黏黏的糯米所做,裡面可包甜的或鹹口味。最受歡迎的湯圓是芝麻和花生甜口味,豬肉口味也非常受到歡迎,吃起來都很爽口。 農曆正月15元宵節傳統都會吃湯圓,它們圓圓的形狀,就代表全家團圓的意思。上海西南七寶老街的老街湯圓,可以吃到最傳統出名的湯圓。 小籠包 超薄的麵皮加上飽滿的豬肉餡,小籠包的每一個摺痕都是功夫所在,蒸過之後的小籠包裡面還帶有鮮美的湯汁。 現在小籠包裡面也會包一些蟹黃或魚肉,而且到處都吃得到,即使在小籠包的發源地上海附近的南翔,也有很多店家在賣小籠包,現在來上海,一定要選一家你喜歡的小籠包店,用筷子嚐鮮一下。 蒸餃 蒸餃就是將包好的餃子和小籠包一樣,放在竹籠裡蒸,口味和水餃及小籠包又不一樣。蒸餃也有很多種的口味,其中蝦餃是最受歡迎的口味。 有人會說蒸餃比水餃和煎餃好吃,福建省的沙縣小吃名聞天下,沙縣小吃據說和台灣有淵源,目前也是中國最大的連鎖餐廳之一,旅遊在中國各地,都可以吃到美味的蝦餃。 餛飩 餛飩在中國也分為大餛飩和小餛飩兩種,廣東人喜歡在餛飩裡包蝦子肉,再加個蛋來吃餛飩湯麵。 四川人的小餛飩則稱為抄手,抄手裡面都會加上辣油,最好吃的紅油抄手則是在成都市的陳麻婆川菜館。 蝦餃 最好吃的蝦餃源自於廣東省,而位於香港中環的陸羽茶室,現在也可以吃到最好吃美味的蝦餃和點心。 生煎 講到生煎包,大家的印象都會和早餐店又大又黑的平底鍋聯想在一起。 生煎是上海人的傳統早餐之一,現在也變成觀光客的最愛,生煎外皮一半酥脆,一半軟,配上黑醋一口咬下去,肉汁跟著順口流出,口感令人回味無窮,馬上還想再咬下一口。小楊生煎是上海最受歡迎的生煎店,每天等待起鍋的客人和觀光客都要大排長龍。 鍋貼 鍋貼也是煎到脆皮的水餃,每個鍋貼也是一面有金黃色的脆皮,上面則是蒸過的軟麵皮。 通常鍋貼也是用豬肉和高麗菜餡,上海淮海東路的四海游龍是從台灣來的鍋貼連鎖店,另外淮海中路的小南國,也可以吃到美味的鍋貼。 饃饃 饃饃是西藏式的水餃,形狀比較大,介於餃子和印度菜餃之間。饃饃裡面可以包很多種東西,但大部份都是辣口味,有雞肉、犛牛肉和牛肉口味,配上馬鈴薯、蔬菜、薑和大蒜。 拉薩布達拉宮西面的風雪神宮西藏餐廳,可以吃到喜馬拉雅山上最道地的饃饃。 燒賣 燒賣源自於內蒙古,但在長江以南區域,燒賣則是用糯米,豬肉和香菇所組成。 最有名的是北京前門大街的都一處燒賣,都一處這家餐廳在1750年代就受到大清乾隆皇帝的恩寵過。 新疆薄皮包子 薄皮包子是大家最陌生的麵食,但這個新疆式的包子,絕對非常美味,未來也會引起更多的注意。 最好吃的薄皮包子都在新疆的路邊,但只要是維吾爾族人所做的包子或饅頭,吃起來都別有一番風味。烏魯木齊市區體育館路的穆斯林餐廳和路邊的攤販,都可以吃到當地好吃的薄皮包子。 資料來源: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131546&type=0
[不知道會不會賣我最愛吃的金牛角耶]
7年級生為愛創業,年營收超過3千萬!年輕夫妻「何吉弘」和「葉卉婷」以前約會時,常常找不到好吃的餐廳,因此找來姊姊和好友成立美食評論網,還獲得美國搜尋引擎龍頭的青睞。員工數5年來,從4人變成66人,還要拚1億元的營收。
撕開牛肉乾,撕開包裝,大家一起品嚐牛肉乾,這不是同樂會,而是知名網路業者的內部試吃會。美食評論網執行長何吉弘:「它這個吃了會一直想吃,會很順口。」美食評論網副執行長葉卉婷:「我們其實大概每一週都會定期看網友的文章,因為網友會發掘那種正在準備要紅的產品。」隨時掌握網友動態,並主動出擊,和網友推薦的美食業者聯絡,固定每禮拜舉行試吃會,精挑細選後,才會上網販售。美食評論網副執行長葉卉婷:「我們曾經賣那個肉乾,在6個小時內秒殺800盒。」
準確的眼光,讓網購生意嚇嚇叫,但其實一開始,他們可是從美食評論起家。美食評論網執行長何吉弘:「因為她比較挑,所以每次找餐廳的時候都一直被她打槍,覺得台灣沒有一個可以很快可以找到好的餐廳的方式,所以想說去做一個類似美食為主的網站。」為了討得美人歡心,何吉弘一頭栽進網路世界,和女友葉卉婷、女友的雙胞胎姊姊葉卉卿以及好友陳易成共同創立了美食評論網,裡面刊載了網友們對各家餐廳、小吃店,或是路邊攤的評價,廣大的流量,引起搜尋引擎龍頭的注意。
美食評論網企劃總監葉卉卿:「那時候接到電話說,你好我是美國Google,那個Google嗎?應該騙人的吧!」一度以為接到詐騙電話,但幸好沒有因此錯失合作機會,如今搜尋引擎龍頭提供的地圖服務,裡面只要介紹到餐廳、小吃有90%都是來自他們的美食評論網。事業做很大,但背後的4位推手,其實都很年輕,三位7年級生,加上一位6年級後段班,在2006年時,合資1000萬成立網站,曾經面臨倒閉危機,如今每個月不重複的訪客數,逼近650萬人,去年營收高達3200萬,今年更要拚到1億元。
認真報告每天的工作進度,透明會議室,擠滿了員工,當初創業時,才4個人,還窩在只有2坪大小的頂樓加蓋鐵皮屋中辦公,放眼望去新的辦公室超級大有120坪,員工也擴編到66人,今年主力將放在中南部,不僅要讓員工數衝破百,還要再和更多國際級企業攜手共創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