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台灣麵包師 在法爭世界冠軍

台灣麵包師傅張泰謙、林坤瑋、黃威勳在法國巴黎參加麵包大賽,與其他經過重重篩選的各國師傅,爭奪「烘焙大師」的頭銜。
今年的烘焙大師(Bakery Masters)賽事於8到12日在巴黎的「歐洲麵包沙龍展」(Europain)舉行,24名來自各國的師傅,分別在麵包類、甜麵包類、藝術創作類競爭,每類有8名選手。
台灣選手林坤瑋參加糕點類競賽,已於8日出賽;參加麵包類的張泰謙及藝術創作類的黃威勳,都於11日出賽。頒獎典禮於12日舉行。
今年賽事有了新規定。在麵包類,選手作品必須符合所屬國家規定的營養需求,並需在競賽日從眾多「世界麵包」中抽籤,決定當天主題。
在糕點類,新規定的關鍵字為「自由創意」,選手的即興與創意將是評分重點。
在藝術創作類,除了結構複雜性及主題詮釋外,關鍵是選手在技法及麵糰上的創新能力。今年藝術創作的主題為「世界音樂」。
張泰謙、林坤瑋、黃威勳組成的代表隊曾於2012年參加世界盃麵包大賽,獲得第3名。
在此之前,麵包師傅吳寶春就是在2010年的烘焙大師競賽中拿下冠軍。
資料來源:中央社
PR

昇恆昌送餐盒 溫暖離島補位客

每逢過年離島機票一票難求,不少返回離島吃團圓飯的民眾在機場久候。昇恆昌免稅商店28日起在小港、松山機場為等待候補機位的旅客免費發送點心餐盒,許多民眾直呼「足感心」。
松山機場昨天下午就出現返鄉及等待候補機位的旅客,身穿黃色背心的志工團隊,制服上沒有斗大鮮明的團隊名稱,卻默默穿梭在人群當中,為等待離島機位的旅客送上蛋糕、點心餐盒。他們是昇恆昌的服務人員,用體貼的心意陪伴旅客候機,成為春節疏運期間機場的一股暖流。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前往松山機場視察小年夜疏運情況,見到離島候機旅客及昇恆昌志工團隊,不忘上前關心並送上發財金。
昇恆昌營業企劃部副理曹惠鈞表示,今年是昇恆昌第4年服務離島候機旅客,連續3天總計提供金門、馬祖、澎湖航線候機旅客共1300盒餐盒。過去服務人員在第一線服務時,常見離島旅客返鄉不便,主動利用工作空檔擔任志工,昇恆昌在金門、澎湖的免稅店營業據點秉持在地深耕的精神,聘僱員工中高達95%都是在地居民。
「怎麼那麼貼心?」今年48歲的澎湖鄉親吳翠芸今年未提前購買返鄉機票,為了回澎湖與家人相聚,昨天下午在松山機場等候多時,她認為昇恆昌的舉動非常體貼,能安撫候機民眾的焦慮。
昇恆昌精品組長吳甄真已在昇恆昌服務11年,連續4年擔任為離島候機民眾送餐盒的志工,她指出,離島春節交通較為不便,過去服務時常見到有旅客為了等候補機位,一等就是一整天,或是連續多日到機場等待,「發送餐盒是我們能做的小事,候機卻是旅客的大事。」盼望能透過同仁服務,為離島民眾貢獻心意。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當女性遇上科學,會發生什麼?

當女性遇上科學,會發生什麼?
2004年9月,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和歐萊雅中國聯合發起,一個“為投身科學的女性”而設立的獎項——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第一次頒獎。10年來,已有86位青年女性科技人員獲此榮譽。
這是一個與時間談判的群體。為了在顯微鏡下找到驚心動魄的細胞、為了千萬次演算數學公式後迎來的曙光,也為了撰寫論文、記錄實驗數據,她們要盡量減少在梳粧臺前、廚房中、育嬰房裏的時間。
一邊是科學,一邊是生活,她們要做一個高超的平衡者。在喧囂和浮躁中,走近這些年輕的女科學家,一種單純而活潑的生命狀態讓人肅然起敬——科學因為生活充滿生機,生活因為科學更加豐富。
科學,可以更“好玩”
“只要是你著迷的事情,怎麼會覺得苦?”35歲的顏寧平靜地說。這位不滿30歲即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博導,35歲榮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科學超人”,研究的是結構生物學中最難的領域——膜蛋白。
旁人看來枯燥無趣的膜蛋白結構,在她眼中有著不可比擬的美麗:“當你把那些只有幾個到幾十個納米大小的蛋白質分子解析出其原子分辨率的結構,並放大幾億倍之後,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這些美麗的構造如何行使復雜的功能,你就會忍不住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
原本有些苦累的研究工作因為熱愛而變得充滿樂趣。顏寧和學生們在八聚體的蛋白質結構上,描上中國的太極八卦圖,使研究內容“細胞凋亡體”與古老的哲學命題渾然一體;她還給一類蛋白起了個有趣的名字:“板磚悶棍”模型——核心結構域就是“板磚”,門控結構域就是“悶棍”,這讓授課變得輕松自在。
“大自然的精妙設計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而你是世界上第一個揭示出這些奧秘的人,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顏寧一臉自豪地說。
當了7年公務員後,李小英重新回到實驗室,她感受到的,也是科學之美的召喚:“我喜歡科學,科學本身的豐富與和諧優美有助于形成開放的思想和寬容的心態。可以說,通過科學研究這個窗口,我觸摸到一個更豐富精彩的世界。”
李小英的單位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主要從事量子光學、量子信息和非線性光學等方面的研究。在她看來,量子研究會讓這個世界展現神奇的一面,這令她著迷:“根據量子力學測不準關係,月亮之所以在那裏是因為我們在看它的時候才在麼?這也算是一個哲學問題吧?”她神秘一笑。
數大樹的年輪是許多孩子都玩過的遊戲,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教授勾曉華把這個“遊戲”當做畢生的事業,不過她“數”出的是一個地區幾百年到幾千年的環境變遷。她很喜歡“科學驢友”的稱呼,因為她的工作就是到野外採集標本,拿到實驗室做科研。
勾曉華的課題是西北旱區山地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氣候變遷,她要讓大樹“開口說話”,破解荒漠化、綠洲化的密碼,為人類重新奪回森林與草原。
為此,她幾乎跑遍了祁連山、賀蘭山脈。女性從事野外作業,其間甘苦,自不待言,但她甘之若飴:“我從科研事業中獲得的快樂比付出多很多。”在頒獎儀式上,她淡淡地說。
一腔情懷、一份熱愛,讓艱澀的科研成為一次奇妙的旅程,也讓這些優秀的時代女性,向著科學的高峰一路攀登。
科研,可以更美麗
這些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青年女科學家展現出全新的形象,她們工作起來可能如“拼命三郎”,生活中卻優雅而時尚。
每年一次的頒獎儀式,這些平素可能不太在意穿著的科學家們大都是盛裝出席,她們穿著得體大方,言談風趣幽默。
“感謝男性,因為你們,讓我們女性有機會獲這個獎。”第七屆頒獎儀式,讓人們記住了一個簡潔而幽默的科學家——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紅艷。“勤奮是我這類沒有科研天分的人步入科學殿堂的階梯,但同時生活是充滿美的,女性是美麗的,希望男同胞多發現女性的美。”她說。
想讓人生足夠精彩,就要付出更多,對于搞科研的女性來說,尤其如此。“科學家”、“導師”、“母親”、“妻子”這多重角色實現更好的平衡,意味著更多的時間、精力,當然還有智慧。
比如開創無創產前診斷先河的香港大學教授趙慧君,女兒的出生讓她又多了個人生角色,她把科研時間作了調整,每天晚上7點準時到家,陪女兒吃飯、做功課,等10點鐘女兒睡後,再開機工作。
她甚至可以親自動手給兩個女兒準備第二天的點心餐盒,從準備做餅幹、水果,到最終的裝點入盒,都是精工細作,這份愛心餐盒在兩個女兒的世界裏享有盛譽,每次打開,同學們都會投來讚嘆的尖叫和羨慕的眼光。
趙慧君說,能兼顧好多重角色,全靠清晰的時間分配:“做研究時全情投入,回到家全心做媽媽。”她說,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很“貪心”的人,又想陪家人、又想做研究:“人生如此豐盛,讓人怎能不想好辦法處理呢。”
有時候不得不臆測,這些女科學家一定有著不宣之秘,可以讓她們在科學道路上攻城拔寨的同時,生活還會如此豐富多彩。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曾凡一。
按時下流行的概念,曾凡一是典型的“女神”范兒:出身科學世家,大學主修生物學兼修音樂,科研方面,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制造出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被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音樂方面,曾在上海和華盛頓舉行過多場個人演唱會,正想著出個人專輯。
科研與音樂在她的生命中,如同兩翼,讓曾凡一飛得更高。看似矛盾的兩件事,被她調整得和諧有序。問其秘訣,她說:“我覺得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你覺得這件事情能夠做成的話,那就已經有一半的成功了。”
女性,可以更精彩
我國目前擁有2160萬女科技人員,佔全國科技人才資源總數的40%,總量和比重都位居世界前列。
但不爭的事實是,尖端科學領域內,女性的身影仍然很少。數據顯示,“兩院”院士中,女性只佔到約5%,“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和“863”計劃專家組成員中,女科學家也寥寥無幾。當然,這種情況並非中國獨有。從1900年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至今,在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三個自然科學領域中,斬獲大獎的女科學家也是少之又少。
10年前,設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新聞發布會上,榮獲2003年度“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李方華院士曾發表即興演講:女性從事科學工作之所以不容易,並不是因為不適合,女性思維嚴謹、有耐心、有韌性,都是從事科研不可少的。不容易,是因為女性有特有的困難,女性要照顧家庭,要生育,很難與男性競爭。
這從獎項年齡限制可見一斑,原來的年齡上限是40歲,由于婚育,女性科研人員出成果一般較晚,組委會從第六屆開始,將候選人年齡放寬至45歲。
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一直擔任獎項的評選委員會主任。作為貢獻卓著的老一代女科學家,韋鈺一方面以近乎苛刻的科學精神,嚴守公正之門,一方面又用近于悲憫的眼光看這些年輕人:“她們很了不起,在這樣的條件下取得這樣的成績是值得鼓勵的。”韋鈺認為,傳統觀念影響女性所擔任的多重社會角色,使得女性在科研領域取得成功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艱辛,尤其在轉型期的中國,婦女參與科研碰到了更多的挑戰和誘惑。
這也正是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項設置的初衷,給那些投身科學的女性以鼓勵,同時感召更多女性勇敢選擇科研。根據項目所作的調查,中國女科學家在高校學生中的知名度逐漸上升,一些獲獎青年女科學家已經進入關注的排行榜。
“希望給女性人才一個緩衝時間,讓她們在結婚生子後能繼續自己的科研事業。”“應構建一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的交流平臺,舒緩減壓也讓不同專業的人碰撞、交流、合作。”“建議借鑒國外經驗,項目必須有女性的專家,同時在院士選拔中注意女性比例。”……今年10月23日,前十屆獲獎者代表濟濟一堂,暢談獲獎以來的成長經歷、苦惱訴求,並希望政策護航,讓女性在科學的世界裏更自由地遨遊。
科學離不開女性。在人類探索未知的無盡旅程中,人們期待科學之美與女性之美交相輝映的盛況不斷呈現,留下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資料來源: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2/31/c_125936207.htm

意大利Panettone 豐盛美滿之意

Panettone及Pandoro是聖誕蛋糕的雙生兒,沒有花巧的堆砌,吃罷滿口都是麵粉香、清新果香或香草氣息。來自威尼斯的ilBelPaese老闆Massimo,來港20多年,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像很多意大利人一樣,每年聖誕最重視聖誕蛋糕。「在意大利過聖誕節,一定要準備Panettone或Pandoro麵包餐盒!因為在家炮製有難度,踏入11月,在街頭、百貨公司已有林林總總用紙盒盛着的蛋糕,但我喜歡在有百年歷史的咖啡小館買,不少是用上家族秘方,口味傳統而獨特。」香港人一般晚上才吃聖誕大餐,意大利人卻愛相約家人朋友吃聖誕午餐,主角是壓軸的聖誕蛋糕。「蛋糕在餐後才出場,不會再有其他甜品,蛋糕會放在餐桌中間,切開一塊塊地吃,寓意來年生活豐盛美滿,是聖誕節最期待的一刻。」
源於米蘭的圓拱形水果蛋糕Panettone,材料有蜜餞水果粒、葡萄乾等,要經過三次發酵而成,口感有點像麵包。「Panettone,意大利文解作大麵包,象徵豐盛,以前平民負擔不起水果、牛油、糖等材料,在聖誕節才捨得用來做蛋糕,此後便成為聖誕節的傳統,地位猶如你們的年糕。」關於Panettone,亦有個美麗傳說,15世紀,有個貴族愛上窮麵包師Toni的女兒,更假扮成平民,到Toni的麵包店打工,聖誕期間自創這款蛋糕表白,最終贏得美人歸,Panettone即是Toni的蛋糕。
一公斤以上最有牛油香
坊間的Panettone體積各異,但Massimo認為1公斤以上、10多厘米高的味道最好,「雖然Panettone有迷你版,但牛油味未必完全發揮出來,以1公斤最標準,甚至有10公斤以上。」至於Pandoro,意大利文有黃金麵包的意思,源自意大利北部城市Verona,特殊八角形貌似聖誕樹的形狀,頂層灑上帶有香草味的細白糖粉,很多人以為它是Panettone的無生果版,Massimo卻不認同:「Pandoro的質感像雪芳蛋糕,有濃厚的呍呢拿味,做法簡單,可配上用蛋黃、馬莎拉酒(Marsala)打成的沙巴翁醬,滿有酒香味。」今年他將留港過節,問他會選擇哪個聖誕蛋糕?「Panettone淵源較長,在意大利較受歡迎,加上有不同的蜜餞水果粒,是我最愛的聖誕蛋糕!」
資料來源: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food/art/20131223/18562135

6家餐盒業者 通過健康認證

外食人口多,高雄市衛生局鑑於坊間多數便當過於油膩又少蔬菜,輔導6家業者製作25種健康便當通過認證,全部符合熱量低於800大卡、無油炸食品、含蔬菜1.5份以上及低油烹飪料理,希望讓民眾外食更有保障。
衛生局昨天頒發認證證書給獲認證標章業者,共有6家業者、9個門市販售的25種便當,包括米寶弁當、美味佳餐坊、義大皇冠假日飯店、鄧師傅滷味、楊師傅滷味、名勝食品、捷希行銷公司(枝仔冰城)民生公司、高雄分公司及鼎新美食便當坊。
衛生局表示,將在獲認證業者店內懸掛健康點心餐盒標章,標出那幾款獲認證便當,民眾可一目了然,作為選購的參考。
健康管理科股長林妙玲說,坊間便當為增加賣相,菜炒得油油亮亮的,看起來較可口,其實這種便當菜含油量過高,有的油炸品多,熱量不好控制,甚至蔬菜炒肉絲,使得肉類過多,蔬菜過少,不符合健康標準;鼓勵業者以鹵或蒸代替油炸,降低熱量。
副局長蘇娟娟說,外食人口愈來愈多,衛生局加強食品安全管控,與營養師公會、餐盒食品公會合作推動健康盒餐認證制度,希望透過認證,讓民眾可購買到營養均衡、安全衛生又熱量合宜的健康盒餐。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06 2025/07 08
S M T W T F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HN:
No Name Ninja
性別:
非公開

TemplateDesign by KARMA7

忍者ブログ [PR]